充电桩作为风口行业,跑马圈地是入场者的本能。但眼花缭乱的项目宣传背后,是充电桩极为单一的盈利模式,和充电桩运营商的变现焦虑。
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,充电桩属于重资产投入行业,但收入主要依靠“服务费”,收入来源单一,回报周期漫长。
曾在某头部充电企业就职的郑茜(化名)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“充电桩的盈利主要是充电服务费,剩下的就要靠场地本身来抓客流,比如开个餐厅、小卖部之类。”
据其介绍,“收入这块很看个人资源,基本一二线城市能用来建设充电站的场地已经快被覆盖完了,剩下的都是些‘硬骨头’。”
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人群,大多是价格敏感的消费者,电费便宜是充电的首要原则。这也意味着,充电桩几乎不存在高利润的空间,只能依靠规模效应来赢得盈利。因此,公共充电桩如何选址、如何扩大规模、如何降低成本等等都是运营者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郑茜表示,充电站运营不好或者场地天然有缺陷,都可能导致亏本。
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商能链智电副总裁于翔对时代周报记者说,“回本周期要看初期的规划、选址、成本控制、运营情况等。快充和慢充的投资区别比较大,一台慢充桩(7kW)的购买成本约是一台快充桩的(120kW为例)1/20甚至更低。”
头部充电桩运营商星星充电董事长邵丹薇曾指出充电桩行业的痛点,“目前充电桩不盈利是行业现状。”
头部充电桩运营商虽然具备充电设备生产和充电场站运营能力,却也并未解决充电桩难以盈利的痛点。数据显示,2019年至2021年特来电分别实现营业收入为21.29亿元、19.25亿元、31.04亿元,净利润分别为-7512.26万元、-1.71亿元、-5132.08万元。
现如今,星星充电也走向招商加盟道路。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,去年9月星星充电开始推出“光明顶计划”,计划3年投入30亿元,主要吸纳大量中小运营商加盟星星充电平台。除此之外,星星充电、特来电等充电企业不断接入国家电网、南方电网等平台,头部企业正在寻求市场互通的渠道。邵丹薇提及,“目前为止,星星充电是唯一一个持续盈利的充电企业。”
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曾表示,在充电网中,将数据网、能源网、物联网和设备网四层网融合到一起,人、车和能源之间形成高强度、高黏性链接,沉淀能源大数据、金融大数据、支付大数据、行为大数据等,可以为充电桩行业提供更高价值的服务。
这或许是充电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,但对于没有资金优势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充电桩难言是一门好生意。
时代周报